诗人、散文家雷平阳:领受大地山川人文滋养“为云南画像”

发布时间:2024-04-27 22:41:06 来源: sp20240427

   中新网 昆明10月31日电 题:诗人、散文家雷平阳:领受家乡大地山川人文滋养“为云南画像”

  作者 缪超 袁鸿凯

  “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,具有秋风与月亮的品质。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‘艺术’,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,缩身于乡愁。”

  这位“茧人”是今年57岁的中国当代诗人、散文家雷平阳,他缩身的乡愁之地,是处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。在39.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云南共划分出129个县(市、区),雷平阳的脚步已丈量了当中120个以上。怀着对家乡云南深沉的爱,他始终步履不停,日复一日创作诗歌和散文“为云南画像”。

  1966年,雷平阳出生在滇东北昭通市昭阳区土城乡欧家营,那是处在乌蒙群山环抱之下的盆地平坝里的小村庄。“我在18岁之前,从未走出过这个坝子,土地平坦是我对家乡最初的印象。”

  1985年,他毕业于昭通学院中文系,同年分配到昭通盐津县委办公室工作。当他走出坝子,发现家乡是乌蒙磅礴的昭通;再往外走,发现家乡是山峦雄奇、河川纵横、湖泊众多的云南。

图为中国当代诗人、散文家雷平阳。受访者供图

  20世纪30年代,美国知名记者埃德加·斯诺曾来到云南,并评价云南:既是东西方最后的接触点,又是东西方最早的接触点……是中国的末端,也是中国的前沿。

  云南不仅是中国“末端的前沿”,也是世界地质“博物馆”,有雄伟壮丽的高冷雪峰,也有孕育生命的热带雨林;还是动植物的“王国”,有高等植物1.8万多种,动物种类占中国的半数以上;更是民族“大观园”,中华民族56个成员中,26个民族世居于此。

  因此,13世纪到20世纪,无数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、旅行家、冒险家、探险植物学家、旅行家走进云南,以他者的目光对这片土地进行过多种解读。

  “云南也是人类学研究的天堂。”雷平阳多年的文学创作历程,多是效仿人类学家,以田野调查的形式开展。他为了创作,常常钻进大山一待就是一个月,经常耗费半年沿着大江大河岸边行走,若是扎根某个民族地区,往往就是一年。

图为雷平阳的文学作品《云南记》。 中新网 记者缪超 摄

  2009年出版的诗集《云南记》,就是创作于他尽情游历云南各地的旅途之上,“我力图找到诗歌语言与原生山水文明之间契合的交流通道,自建一片纸上的旷野。”

  2014年出版的诗集《基诺山》,则是他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做田野调查,寄居于基诺族山寨,对基诺族文化进行认真了解与思考后的作品。“这部诗集,我确认了自己是山地文明与工商文明之间的‘偷渡客’身份,试图将现实生活有效而又无迹可查地变为诗歌中的现实。”

  领受家乡大地山川人文滋养,雷平阳在其三十多年的诗歌、散文创作中,以“云南”作为文学出发地,去表达更大的世界,陆续写作出版《雷平阳诗选》《云南记》《出云南记》《悬崖上的沉默》《雨林叙事》《大江东去帖》《基诺山》《击壤歌》《云南黄昏的秩序》《我的云南血统》《乌蒙山记》等大量作品。

  细细品读,能够感知雷平阳为诗歌注入有效的叙事传统,将沉郁的风格、叹息的美学、沉默的力量、道义的法度以及爱的救赎推向诗歌艺术等诸多方面,进行了极富见地的讨论。

  “深耕”家乡,他得到了文学界的肯定,先后斩获鲁迅文学奖、十月文学奖、陆游诗歌奖、百花文学奖等奖项。

图为雷平阳的文学作品《八山记》。 中新网 记者缪超 摄

  中国文学界的评论家们在一次文学论坛上如是评价:雷平阳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“云南”烙印,是标志性的“诗歌地理”,完成了诗歌艺术与地方性生活的同构。

  如今,雷平阳作为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,他正在思索为云南“画”一幅“史诗像”,提出建设“云南史诗馆”构想。

  他认为,云南不仅仅是动植物多样性的代表,其民族文化多样性亦是世界文明中的典范。云南众多兄弟民族创造的创世史诗、英雄史诗、迁徙史诗和叙事长诗,数量之多、质量之高,也许整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“省份”可以与之相提并论,对其进行整理和保护,建一座“云南史诗馆”已经迫在眉睫。(完)

【编辑:李岩】